2023 总结

已经过完年一周了,不过晚点总比不做好,还是总结一下今年的情况,希望可以坚持下去。

工作和学习

要说今年最大的变化,应该是正式从 UCSD 毕业了。 随着受到疫情的影响越来越小,学校对远程的政策开始收紧,我也决定早点结束学业落袋为安。 最后一学期也没有冒险只选了一些比较简单的课。 一路上许多坎坷,终于走到了最后。 还记得最后一次 final 结束之后甚至有点空虚,因为空出很多精力没事做了,通关了 《霍格沃茨之遗》 ,之后就在思考人生。 为了对抗留学禁令 10043 打官司的事情现在也没有多少人在关注了,像绝大部分没有人维护的事情一样销声匿迹,大概率也是会无疾而终。

学位证书

后来也借着毕业典礼的机会请了个长假,去美国玩了一圈。 从高中到大学身边大部分朋友都是准备出国的——我也是,只不过被禁令拦下了。 这次也见了很多许久未见的朋友,以及远程上课从未见过真人的网友同学,逛了很多地标景点,也了解了在硅谷工作生活的日常。 很多朋友跟我一样毕业了,有些留在加州工作,有些回国,大家都过得还不错。 回来之后也放下了以往对出国的一点执念,无论在哪里生活都是自己创造的,出去并不算一个全方面更优的选择,对于身份敏感的我来说更是如此。 六月入境的时候还被海关拦下盘查,尽管跟海关官员辩论一番后成功入境了,但是这种命悬一线的感觉还是让人很不舒服。 跟海关官员的聊天也让我觉得作为一个被怀疑的个体,在中美对立的大环境下很难独善其身。 他甚至也要按照流程问一些自己都觉得很蠢的问题,就像周受资在听证会上被问到的那样。

工作上的事情反而可以用顺风顺水来形容。 从基建的视角看,今年大语言模型相关的需求井喷,带动部门扩张的速度也很快。 今年主要做了一些大模型训练推理相关的系统优化,以及预训练的部分算法和评估工作,个人感觉还是比较漂亮的,从零到一创造一个系统,或者实现一个厉害想法的感觉很棒。 薪资和职级的回报也算令人满意。 很多天才的轨迹还是比不上,但是在普通人里应该算是最快的一批。 即使有额外的学费负担,工作后的新增资产也在今年突破了___,可喜可贺。 虽然还在大厂打工爬格子的框架内,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已经很难得了。

框架之外的收入也有了一些,不过目前还不成体系,也不太方便公开讲。

生活和爱好

本科毕业后就跟朋友在中关村合租,到现在已经三年了,这次到期我们也没有续租,都换了更合适的地方开始独租了。 尽管开销多了不少,可以支配的的空间大了很多。 搬来之后也陆续购置了投影仪、沙发、懒人沙发、地毯,还有升降桌、浴缸之类。 也有更宽裕的空间玩 VR 了。 目前已经打造了一个住着很舒适的空间,有种在给自己理想生活打草稿的感觉——或许正式的安排要到买房之后了。

今年开始喜欢泡温泉了,泡汤,搓澡,躺一会,很极致的放松。 家附近还有个温泉附带了游泳池,平时都没人,比起外面健身房泳池下饺子强多了。

下半年又重拾健身了,跟着《囚徒健身》开始练,因为社恐不想去健身房,就先在家练自重。 希望可以坚持的久一些。 不过感觉相比增肌的力量训练,减脂的饮食和有氧更难坚持,难呀。

今年是坚持记账的第三年,因为 beancount 的开源看板软件 fava 不是很好用(跟同事交流时他们也有这种感觉),又额外做了个 metabase 看板,用来回答实际入账收入/每日日常支出/事件支出这类问题。

早些时候还玩了玩滴胶,当时是想要把一寸大小的微型机械硬盘拆开封到里面,可以当作礼物送人。 可惜后来气泡太多,想要做出完美成品需要的工具又很多(真空泵、模具等),尝试几次后放弃了。 感觉要是有面向轻度手工玩家的「共享工作室」,可以付费使用各种设备,会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过也没有深入调研可行性。 当然,这个手工的想法本身也不太成立,不到一年后的今天再拿出来看,外面的滴胶已经发黄了——滴胶并不适合长期封存物品做展示。

滴胶封存的小硬盘

骑行开始形成习惯了,不是冬季的话日常上下班、周末都会骑,装备也新增了码表、踏频器和骑行服。 不过现在均速也就 20 多,后面还要多加练习。 年中还因为有急事骑车摔了一跤,皮外伤过了一两个月才好,后来骑车都有点害怕,变得谨慎了不少。

游戏

今年算是个游戏大年,出了很多重量级游戏,我个人玩 VR 也比较多。 随便聊点印象深刻的。

《霍格沃兹之遗》: 对魔法世界的构建非常棒,很多电影里的桥段都蛮还原的,收到信件去魔法学校、选法杖、骑扫帚(可惜没有魁地奇)、小精灵…… 画质和战斗也还不错,剧情有点俗套,属于是质量不错的中型 3A 游戏,值得一玩。

《塞尔达王国之泪》: 大框架还是前作的,四个可选的神兽之后打盖侬,主要是新增了很多不同的玩法,可以搞机械、武器组合等等了,可玩性和神庙解谜都比前作强了一大截。 龙之泪的剧情也不错,塞尔达天下第一!

《马里奥惊奇》: 任天堂的创意永远不会让人失望,游戏除了新的大象形态,最有特色的就是吃到惊奇花之后天马行空的关卡变化了,这惊奇花不如改名叫云南菌子。 总之还是很好玩的,适合无聊的时候玩几关杀时间。

《匹诺曹的谎言》: 这个没有自己玩,是看着老菊的视频云通关的,蛮优秀的类魂游戏(各种机制全抄了),制作组也听劝,一些不太友好的点后续也都改进了。 很喜欢游戏的美术。

《渔帆暗涌》: 带点克苏鲁元素的小品游戏,印象深主要因为是买完投影仪之后玩的第一个游戏,体验还是很棒的。

《幻兽帕鲁》: 刚出的时候太火了,跟风玩了玩,虽然有宝可梦元素但本质还是类似方舟的。 以前 Minecraft / 饥荒玩的太多导致对生存建设类游戏已经没啥兴趣了,所以也没玩下去。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后来出现的围绕帕鲁(Pal)打工话题的大量二创:帕鲁被放在据点可以干活,干太多会精神不振甚至抑郁,但是玩家可以选择让他休息,继续压迫甚至杀掉不干活的帕鲁,让它成为其他帕鲁的食物。 任天堂 / GF 的宝可梦正传毕竟是全年龄向游戏,没有把人类和精灵的关系描述的如此现实,幻兽帕鲁这些不加限制的机制(精灵球可以抓人、帕鲁可以被杀死/吃掉、自杀式袭击等等)确实让大家眼前一亮,也联想到了现实中的种种,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顺便一提,番剧 Chiikawa 也是因为打工话题有不少讨论。

今年也给各种设备升级了一波。 装了台 4090 的电脑(很巧,正好在禁售导致价格波动之前),也在七月份预定了新的 VR 头显 Bigscreen Beyond ,看中了它的极致轻便以及第一梯队的显示质量。 Beyond 等了将近半年才发货,不过质量确实符合预期,属于是之前 valve index 头显的完美升级。 得益于分辨率的提高,以前因为看不清仪表盘而玩不下去的 Elite Dangerous 可以顺畅游玩了, VR 办公的体验也好了很多。 Beyond 到手的时候 Vision Pro 已经快要发布了,虽然 VP 的各种能力做的都很极致,不过我个人还是更看重 PCVR 的生态,相比于六百多克的 VP ,还是只有一百克出头的 Beyond 接上 4090 更符合我的需求。

Bigscreen Beyond

要说今年 VR 玩的最久的应该是 VRChat ,它早在元宇宙的概念出现之前就已经建立了繁荣的玩家自制地图/模型的社区生态。 今年也逛了很多地图,我个人的收藏夹分了三大类:

  1. 氛围类,这类图的重点是提供一些有各种特色的环境,或是让人在里面发会呆,或是让大家可以聊聊天整整活。 比如在深夜暴雨的大海中漂泊的一个透明玻璃仓,呆在里面就给人一种很特别的安全感。 或是穿梭在宇宙中的一个太空飞行器,能看到各种奇妙的风景。 最多的还是各种房间,他们的设计更多是围绕「Cozy」「Relaxing」这类感觉,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让人感到放松的环境布置,这段文字就是在一个这样的世界里打出来的。
  2. 展示类,用来做虚拟世界的展会比如博物馆、模型集市、美术馆等等,还有一些通过现实世界的照片重构的 3D 场景。 博物馆/展会类型的地图也有很多官方制作的内容,也就是现实世界的博物馆把自己数字化了。 这类地图通常都有比较大量的资源投入,给人的体验也不错,不过有一些数字化的地图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给人的感觉也只戴着 VR 逛了逛那个现实中的博物馆。 更优秀的数字化会结合 VR 交互的诸多特性,让玩家能够跟展品有更好的交互和身临其境的感觉。 还有一个作者是到世界各地旅游,对部分景点拍了很多照片,然后通过 3D 重建的方式把景点复原出来,这个技术还是蛮有意思的,还原的效果也很不错,就是通过地图自带工具可以看到需要的照片数量多到让人发指,希望能有新的工业化的技术降低这类重建的门槛,我也想重建自己去过的一些地方,永久保存下来。
  3. 功能类,这类地图主打一个可玩性,比如赌场,模拟开飞机、赛车,过山车,射击等等。
VRChat + XSOverlay

除了 VRChat ,玩的第二多的应该是 Elite Dangerous ,人送绰号太空欧卡,可以沉浸式体验未来太空飞船上的生活。 这个游戏的核心玩法(收入来源)有三个:战斗、挖矿和探索,适合不同的玩家(杀手型、刷子、冒险家),我个人属于是最后一种,喜欢观光。 因为是网游不能随便开挂,各种带来限制的设定反而增加了不少沉浸感,需要在预算限制下针对使用场景构造出最合适的飞船。 比如探索就需要尽可能轻便的飞船,带上跃迁距离最远的引擎,以及上等的能够在主序恒星附近获取能源的油勺,还有可以降落在星球表面开开小车的模块。 同样是观光,我在 Space Engine 的游玩时长相比 ED 要少很多,尽管 Space Engine 提供了一个完全没限制的上帝视角,想去哪就能很快到达,但是相比 ED 反而少了些可玩性。

上古卷轴也玩了很久, VR 带来的沉浸感和 RPG 类型游戏非常相配。 顺便一提,年末发布的插件 UEVR 可以把很多使用虚幻引擎但是不原生支持 VR 的游戏变成 VR 可玩的,感觉潜力很大,这也是 PCVR 环境吸引我的一点,开放。

技术

今年似乎没有很完整的了解过新的领域, AI 发展的太快了,有点应接不暇。

去年写的关于 Nix 的文章在公司内部也发布了一份,今年还有两三个同事来咨询相关的问题,有人是接手了前人留下的 Nix 项目不会维护了,也有人在考虑用这个管理新项目依赖。 还有好多年前开源的一个 Powerpoint 转 Markdown 的小工具,虽然已经好久用不到了,不过倒是时不时有人提一些问题和贡献代码,我也就一直维护着,到现在也有三百多 star 了。 虽然这些事情没啥实际收益,不过做了积德而且让人心情不错。

Tailscale 是个好东西,可以构建自己的内网,产品设计的也很直观好用,技术型产品都该学一学。 配合自建 Derp 服务器可以在各种网络环境下实现设备互联,本身的打洞能力也挺强的。 解决了我的很多网络需求。

今年也参加了点社交局,比如 QCon、极客公园、RWKV 举办的活动,也线下认识了一些各种行业的人,当然今年主要是做大模型的。 似乎每年出去见到的都是风口上的人,之前的区块链 Web3,后来的元宇宙 VR,再到现在的大模型。 虽然很难说对自己有多少作用,不过也算了解了很多不同的人生。 从功利的角度看,比起打工,创业属于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路线。 但似乎很多选择创业者并不是纯粹因为风险偏好做的选择——创业更像是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些人通常对自己做的事情很有信念(尽管有时候会带来局限性),而且比起受到约束的工作更喜欢相对自由的生活。

因为在公司办公用的笔记本电池老化,平时开会的续航也就一个多小时,所以又搞了台 Arm 平板 Surface Pro X 日常开会和移动办公用。 用了几个月的结论是这个东西的性能还是太弱了,如果都是 Arm 原生应用还能正常使用,一旦涉及到需要转译运行的应用就慢了起来,不适合做重度生产工具,而且续航水平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优秀。 有个同事的评价很精准, Windows on Arm 「在不急的时候可以更不急一点」。 希望即将发布的骁龙 X Elite 能给市场带来一些转机。

今年的 AI 技术有很多突破,目前 GPT4 已经融入到我的日常工作流中了,对于一些不熟悉的领域和相对简单的工作可以带来不少效率提升。 印象中 AI 变声 / TTS 也有不少进步,以前还需要几小时干声数据做微调训练,现在只要几秒钟的声音就能克隆音色了。 还有个比较火的研究是完全由 LLM 驱动决策的斯坦福的 AI 小镇,发布一段时间后我也试着跑了下,发现这个程序对 LLM 的调用相当暴力,我用 8 卡 A100 推理的千问 72B 模型,吞吐都不足以支持默认时间速度流畅跑三个人的模拟,而且三个人模拟一天的决策就要消耗上百万个 Token ,最后效果还一般。 只能说离实用还差了不少距离。 在尝试之前我还觉得今年似乎离纯 AI 游戏不远了,开发者只要写个世界框架和角色设定,剩下的交给 AI 驱动,可以自动生成角色立绘甚至模型,驱动人物的行为逻辑,对话的时候可以 TTS 做实时语音,还能配合不同角色的音色生成。 但是目前看来决策的消耗太大效果也一般,其他的 AIGC 能力多数也只能辅助传统工作流。 不过我心里还是很希望有个基于 LLM 的 RPG 游戏的,感觉会有意思很多,虽然早期肯定比不过《博德之门》这种堆料精心设计的游戏,但是估计会有不少涌现出的新玩法,对开发者也能减轻不少压力。

感悟

在青岛的时候还去拜访了一位上了年纪的老教授,前段时间因为脑部疾病导致身体不太协调,目前还在复健中。 聊天的时候还感慨以前写得一手非常好的毛笔字,现在连抓稳毛笔都难了,失去了一项他引以为豪的重要技能,感到非常失落。 即使我们能够面对死亡,在一个个珍视的东西离自己远去的时候,还是让人感到无比唏嘘,生命真脆弱啊。

今年在一次聊天中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做事时审美比想象中重要很多。 对方拿贪官举的例子,说他见过的官员,如果以前受到过良好的教育,那么后期即使是贪腐,也会维持一定的体面,把事情做的相对好一些,因为他们的审美不允许自己完全摆烂。 这一点我倒是也很有感触,工作中见过很多人做事情蛮一般,并不是因为他做不好,而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什么是好的。 当然,至于这种审美如何获取,还是要靠基本功,多见识多积累才行。

最后,似乎也没有做到去年希望的及时表达,很多事情直到现在才想起来写一写。 平时忙着干活、忙着放松,留给输出的时间和精力实在不多,毕竟这件事情的短期收益并不高。 想起来 DeepSeek LLM 论文的标题,还是要有点长期主义才能成事的,加油吧。